搭建思政课新载体 创新育人新方法——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探索

2022-06-27 12:38:43 SCC

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着力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守好第一课堂思政课这段“渠”的同时,积极在第二课堂搭建思政课载体,创新育人新方法,延展“思政课程”的内涵,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搭建新载体,着力“理论”育人

培养造就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是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源源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和政治骨干,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又是广大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奉献青春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来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在育人方向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重点,不断强化理论思维和提升理论素养。为夯实思政课教学效果,除了上好第一课堂的思政课外,学院积极搭建新载体。

自2018年以来,学院借助学校第二课堂平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以下简称“读书社”)的学员为主体,吸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学习兴趣的同学,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研究三位一体为主要任务,不断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分享式教学,旨在培养造就一批用新思想武装的新时代青年,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分享式教学方法是指“读书社”成员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学习心得,在课堂上开展学习心得分享活动,然后开展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的教学方法。在分享式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秉持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原则,悉心指导,用心教学,亦师亦友地带领学生学习;学习小组通过选拔理论功底深厚的学员为小组长,引导其他学员开展理论学习及分享活动,成员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充分朋辈教育的作用;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可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做到学思结合、师生共讲、角色互换,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读书社”大力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分享会,场次达到68次,并辅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不断优化理论学习的方法和效果。在理论学习和分享的内容上,坚持将理论学习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习近平在福州》等原著为学习材料,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和探讨,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注重知行合一,推动“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注重知行合一。他曾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着力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多年来,学院先后组织学生到马尾船政博物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园、福州文林山烈士陵园、福州数字党建(网龙)学院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红色的现实情境中深刻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有力促进学生明确“四个正确认识”、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

行动是成功的开始。在实处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学院大力打造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对宣讲团成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培训合格后,学院先后带领宣讲团成员先后到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福州市第十一中学、闽江学院附属中学等1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聚力奋斗新时代,坚定践行新思想。宣讲活动,是一种既能“自育”,又能“育人”的活动。学生在宣讲活动中,即提升了理论水平,也提高了综合素质,更笃定了理想信念。

开展现场情境教学,结合“资源”育人

学院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方法,充分利用校史馆、应用型办学展馆、当地红色资源等,创新性地开展现场情境教学,这是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亮点,也是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学的特色。思政课教师利用特色教学资源,注重情境渲染,在参观现场开展现场情境教学,明显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学院相继开展“我们的好校长——习近平”“缅怀英烈,弘扬民族英雄精神”、“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专题现场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教师充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讲授习近平在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感知现场教学的场景资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弘扬新时代新思想,传承时代精神。